【柏原祥/埔里報導】這是台灣、也是世界上第一本KAXABU語辭典─《噶哈巫語分類辭典》11月29日在守城新公廳舉辦發表會,這語言曾被聯合國評定為瀕危的少數民族語言,擔憂語言文化流失,族語講師潘永歷族人從民國89年開始累計手稿,在專家學者的協助下展開田調、錄音、編纂,終於完成KAXABU語、華語、台灣語三語對照辭典,族語傳承得以落實與發揚。
噶哈巫族雖然非原民會法定原住民族,但在埔里鎮蜈蚣、牛眠、大湳、守城地區聚居,雖然歷經漢化,仍保有自身的語言、織布技術、傳統服飾,蜈蚣里還有一座獨特的「番太祖廟」,信仰系統也獨立,埔里鎮流傳的「番婆鬼」民俗傳說,指得便是噶哈巫族的女巫師,學界常將噶哈巫語歸類為巴宰語的分支。
隨著漢化、遷居、耆老離世等因素,能流暢說出噶哈巫語的族人逐漸凋零,去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還認定平埔巴宰語已經滅絕了,但新竹教育大學台灣語言研究所學生陳嬿庄在埔里四庄部落採集,向耆老請教各個字彙的發音,並以噶哈巫語教師潘永歷手稿為底稿,與總編輯董忠司,編輯小組成員潘正浩、林鴻瑞、涂文欽、朱恩成等人,發佈收錄3000多個語詞的《噶哈巫語分類辭典》。
陳嬿庄表示,收錄噶哈巫語詞過程相當辛苦,為了排除噪音,必須讓羸弱的耆老待在密閉、無空調的房間裡錄音,這本辭典除了中文,還以閩南語解釋詞彙,是少見閩南語解釋原住民族語的辭典,為了讓使用者掌握發音要領,所有詞彙皆錄製噶哈巫語、閩南語、中文,發表音檔長達10小時,將隨書附贈。
潘永歷收下新書非常的開心,他在發表會致詞時說,九二一地震時被倒塌的磚房壓在屋下,頓時昏天暗地、難以喘息,原本以為老命就此休矣,沒想到活了下來,總覺得老天爺下這條命,一定有祂的旨意,於是繼承父親潘郡乃遺志,15年前著手撰寫噶哈巫語字典,並開班授課,在族人與專家學者協助下,非常欣慰能看到《噶哈巫語分類辭典》出版,這是噶哈巫語及文化復振重要的里程碑,未來也盼望有更多人一起投入噶哈巫語傳承與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