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長訪視暨大 肯定跨域治理、在地實踐

廣告
教育部長潘文忠至暨大與埔里鎮桃米社區,瞭解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推行的情形。(柏原祥 攝)
教育部長潘文忠至暨大與埔里鎮桃米社區,瞭解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推行的情形。(柏原祥 攝)

【柏原祥/埔里報導】教育部長潘文忠30日至暨大參訪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成果,他除了肯定暨大跳脫學術框架,跨域治理外,也指出「人才不能出了社會才開始覺得有社會責任」,大專院校投入在地實踐雖不容易一步到位,但教育部會鼓勵更多大專院校投入資源,培養一流的公民社會人才。

潘文忠在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推動與協調計畫主持人陳東升的引薦下,南下埔里,瞭解暨大近年來協助推動的PM2.5空汙減量團隊、無邊界大學計畫、籃城好生活青年農民團隊、埔里Butterfly交響樂團等在地實踐的範例,會議由暨大副校長江大樹主持,人社團隊及新故鄉文教基金會、埔里青農、桃米休閒農業區輪流簡報。

教育部長潘文忠至埔里瞭解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推行的情形,在地青農介紹在籃城推展公田與社造的成果。(柏原祥 攝)
教育部長潘文忠至埔里瞭解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推行的情形,在地青農介紹在籃城推展公田與社造的成果。(柏原祥 攝)

新故鄉基金會董事長廖嘉展指出,少子化問題日益嚴峻,最近新聞報導,105學年度大專院校將有151個系所註冊率掛零、註冊率達不到6成,教育部預估8年內如60校退場,全國48000位教授,恐有12000要丟頭路,占高教師資的四分之一,暨大過去「不屑」地方,強調自身是「國際化」大學,如今開始走跨域治理、在地實踐的這條道路,值得肯定,這不僅是發展學校特色,也是「自救」,因為學術機構是驅動社會力的重要組織,不應只關起象牙塔做研究,無論中央是否有資源挹注,暨大都應當持續與在地連結,推動社會創新。

廣告

暨大資管系副教授戴榮賦則介紹近年來推動的PM2.5微型偵測器,透過遍布於學校、寺廟、社區居家微型監測器,得以瞭解空氣汙染物質流向,甚至透過數據分析,還能得出九份二山的阻隔,讓東側埔里盆地空汙物質難以擴散,西側的空汙物質沈積在山腳下,學術在地實踐的過程,不但找到書本沒寫的問題面向,還延伸新的知識系統,獲得寶貴的經驗與傳承。對此潘文忠相當肯定暨大的付出。

教育部長潘文忠至埔里瞭解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推行的情形,在地青農介紹字種的的農作。(柏原祥 攝)
教育部長潘文忠至埔里瞭解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推行的情形,在地青農介紹字種的的農作。(柏原祥 攝)

而籃城社區青農則展現這幾年來在籃城向農民學習,推動公田、農村文化傳承、跨世代情感連結、食農教育的成果,潘文忠對於青農洪健智種植的紅龍果相當好奇,詢問「怎麼會有這麼大顆的紅龍果」,洪健智強調無毒栽培,不但大顆,味道也相當甜美。

潘文忠會後對於各個單位展現的成果相當讚賞,他認為學術不應只是扮演站在高位指導的角色,而應跳脫學術框架,進入社區與人民共學思考,暨大自從展開跨域治理後,很多人願意主動投靠,成為大埔里地區在地實踐的核心,「人才不能出了社會才開始覺得有社會責任」,在地實踐或許難以一步到位,但能讓學術理論真正幫助到國計民生,教育部會啟動相關高教計畫,培養更多一流的公民社會人才。

教育部長潘文忠(前排手持紅龍果者)至埔里瞭解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推行的情形,會後與各單位及青農合影。(柏原祥 攝)
教育部長潘文忠(前排手持紅龍果者)至埔里瞭解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推行的情形,會後與各單位及青農合影。(柏原祥 攝)

註:暨大近年來因應地方發展需求,陸續設立相關系所,更於105學年度正式設置校級「水沙連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研究中心」,專責大學與地方協力治理工作。扎根駐點在桃米、籃城、眉溪部落,另積極協助福興社區推動夜間課輔、蜈蚣社區發展低碳社區、南村社區之社區營造,並積極與各個社團合作推動水沙連區域PM2.5空污減量運動、村里環境營造、環保寺廟、生態城鎮轉型、友善交通等各項工作,扮演著城鎮發展的協力者。 

Comments

comments

廣告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