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編魚筌再現 《尋‧里山》追尋天、地、人的平衡

廣告
邵族長老袁光河、差事劇團團長鍾喬、泰國藝術家Thanom、Kamol及珠仔山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黃啟瑞等人示範魚筌用法,為《尋‧里山》戲碼熱身。(柏原祥 攝)
邵族長老袁光河、差事劇團團長鍾喬、泰國藝術家Thanom、Kamol及珠仔山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黃啟瑞等人示範魚筌用法,為《尋‧里山》戲碼熱身。(柏原祥 攝)

【柏原祥/埔里報導】傳統魚撈陷阱「魚筌」16日在埔里鎮紙教堂現身,由72歲邵族長老袁光河帶領桃米社區居民實做,這批魚筌,轉化為倡議「里山精神」展演的構件,中秋節連假17、18兩日,新故鄉文教基金會與差事劇團共同主辦埔里《尋‧里山》系列活動,以戶外公演形式,向努力打造埔里生態城鎮的鎮民們致敬。

「里山」,日文satoyama,泛指保存了與土地共存生產方式的所有淺山聚落,近年來農村倡議的「生態、生活、生產」農耕型態與里山概念相近,其中以帶動農耕山村復振聞名,日本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核心人文生態主張為代表,雖然近年來友善土地的農作,漸漸在新一代農民心中萌芽,但台灣經濟開發長久以工業領軍,許多農村社區遭遇「里山危機」,農村如何永續,居民被迫面對的重大議題。

邵族長老袁光河是少數還能製作傳統竹編魚筌的工藝師,他為《尋‧里山》戲碼,帶領桃米社區居民製作傳統魚筌與蝦籠。(柏原祥 攝)
邵族長老袁光河是少數還能製作傳統竹編魚筌的工藝師,他為《尋‧里山》戲碼,帶領桃米社區居民製作傳統魚筌與蝦籠。(柏原祥 攝)

傳統竹編魚筌,在《尋‧里山》為代表性的藝術構件,展演之前,邵族工藝師袁光河在新故鄉基金會的邀請下,與桃米社區居民共同編魚筌與蝦籠,袁光河說,魚筌是種抓大魚放小魚的陷阱,不像漁網大小通抓、竭澤而漁,在水域生態造成根本破壞,現代漁民很多人用塑膠魚筌,在水域累積久了不腐化的垃圾,傳統魚筌、蝦籠多用竹編或藤編,魚筌象徵先民取之於自然、用之於生活、永續魚耕的生活智慧。

廣告

來自泰國的當代藝術家Thanom和Kamol,近日連袂進駐桃米,與生態村落居民們創作、發想,共同關切里山議題行為展演,他們也帶來了泰國的魚筌,與袁光河長老交流。Kamol指出,泰國湄公河流域是泰國的米倉,但中國為了自身經濟發展,在上游興建大水壩,造成了嚴重的旱災或水患,農民自給自足的社群生活逐漸崩解,他們想要以藝術展演警告「里山危機」,喚起更多人關切湄公河住民的處境。

差事劇團和美濃社區協同合作,結合地景藝術及身體表演,發展水鄉文化省思的《回到里山》劇作。(差事劇團提供)
差事劇團和美濃社區協同合作,結合地景藝術及身體表演,發展水鄉文化省思的《回到里山》劇作。(差事劇團提供)

而埔里鎮珠仔山社區茭白筍田區也面臨水泥工廠的威脅,住民帶來環保劇《珠仔山尋里山》,要向在社區內的水泥工廠說bye-bye!珠仔山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黃啟瑞表示,珠仔山社區90%居民種植茭白筍,世代務農維生,但近一兩年來,茭白筍產量減少,作物上頭出現一層土灰,珠仔山居民透過戲碼集體柔性發聲,表達永續守護家園的立場;而高雄美濃近年來飽受空汙進逼,黃蝶翠谷與珠仔山的子民,將分別述說水鄉故事,彼此跨域奧援。

新故鄉基金會董事長廖嘉展表示,這次藝術展演,提出共同的醒覺,讓觀者思考人跟土地的關係,並創造生態環境與人類共存、共榮的生產模式,是非常有啟發的展演。

<尋‧里山>戲劇演出活動第1場17日於紙教堂號4時30分演出,晚間7時30分於珠仔山宣平宮醒覺堂演出座談、18日下午4時30分於埔里鎮藝文中心戶外廣場演出第2場。

差事劇團和美濃社區協同合作,發展水鄉文化省思的《回到里山》劇作,並在「大地藝術祭」中開幕演出。(差事劇團提供)
差事劇團和美濃社區協同合作,發展水鄉文化省思的《回到里山》劇作,並在「大地藝術祭」中開幕演出。(差事劇團提供)

16:30—16:50踩街
16:50—17:50「尋里山」演出
18:00—18:20「Survival of the Myth」行為藝術展演
◎宣平宮醒覺堂(南投縣埔里鎮珠生路59-1號)
19:30—20:30演出與座談,珠仔山社區劇場
「珠仔山尋里山,向水泥工廠說bye bye」演出

第二場 9/18(日)
◎埔里鎮藝文中心戶外廣場(南投縣埔里鎮北安里中華路239號)
16:30—16:50踩街
16:50—17:50「尋里山」演出
18:00—18:20「Survival of the Myth」行為藝術展演 

Comments

comments

廣告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