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編按:潘樵老師是大埔里地區相當活躍的作家與文史工作者,著作等身,創作能量豐沛,最近他獲邀為國姓鄉的駐鄉作家,深度踏查鄉內人文、生態、地理資源與故事,讓我們一起隨著潘老師的腳步,看看他眼中的「北山坑」。
一直很喜歡北山坑這個小山村,那是一種說不出理由的愛戀,彷彿在那山村聚落裏還保存著一些屬於我的美好回憶,也許是溫馨的人情,也許是久遠的故事,雖然經過歲月的漂洗之後,某些記憶早已色掉漆褪,早已不再鮮明,但是偶而想起,屬於北山坑的點點滴滴仍然令人回味再三。
就以北山坑的地名來說,聽說早年的墾戶和商旅,從柑子林要前往北山坑的途中,必須經過一段長滿菅芒的小徑(即今日大石村的菅蓁巷),芒草的葉片銳利如刀,因此通過那段小徑的人們都會刻意穿上長衣褲,並將自己緊緊包裹以免遭葉片割傷,直到抵達北山坑歇息時才會將身上過多的衣衫剝下,於是後人遂將當地稱為「剝衫坑」,之後由於台語的發音相近,於是「剝衫坑」成了「北山坑」。這樣的故事真是充滿了趣味與畫面。
除了地名由來的故事之外,北山坑其實還有許多有趣的故事,其中有一則土地公救學童的傳說,讓我印象極為深刻;當時的情節在國姓鄉文史采風協會所出版的《斯土有情》一書中有清楚的記載:「有一年,北山國小的學童要到崁斗山的方向去遠足,當時從北山坑到崁斗必須經過一座吊橋,當所有的學童正走在吊橋上時,忽然橋斷了!於是有大部份的學童都掉落到溪中,其中有幾位傷勢還頗為嚴重,不過每位小朋友最後都能化險為夷、恢復健康。事後根據當事者表示,當時有一位陌生的老伯伯出面來解救他們,才使得受傷者能夠及時送醫;附近居民都認為那是土地公顯靈。」
文中的吊橋即是「靈山吊橋」,而土地公則是一旁的「福安宮土地公」。靈山吊橋如今早已腐朽,只剩下山腰處的橋門躲縮在一片雜木林中,慢慢地被人們給遺忘,不過土地公廟倒是香火依舊,繼續在當地庇護著附近的村民。
3月初春,陽光一點也不溫柔,我從北山派出所的路口轉進左下方的斗山橋,橋頭左側有一處資源回收站,一旁的雜草中有一些斷牆殘壁,甚至還有一株盤根錯結的榕樹,以一種張牙舞爪的的模樣存在著,那奇特的形態讓我想起嘉義民雄鬼屋或是台南安平樹屋,雖然只有單株,還無法形成驚人的氣勢,但是樹幹彎轉、榕根糾纏的模樣,仍然十分醒目。
除了那株榕樹,在回收站附近其實還有一些老房子及老樹,形成一處小聚落,不過有若干房舍早已無人居住,於是呈現出一種頹敗與荒蕪的景象來,然而位於聚落上方的福安宮倒是一點也不簡陋,與鄉間常見的小土地公廟相比,還顯得恢宏氣派呢。福安宮的現貌當然是改建後的模樣,不過令人欣喜的是,在廟後方的牆坡上鑲嵌著一面石牌,上頭鐫著已經模糊掉漆的「福德正神」的字樣,那應該是舊廟的殘蹟,當地居民在改建的過程中並沒有將它毀棄,而是巧妙地融入新廟中,這種做法讓人歡喜。
經過斗山橋頭的回收站,我循著北山坑溪旁的山徑深入,途中有一條叉路可以進入溪床,溪床邊緣有一座類似水井的設施,但是外表卻黏滿著石頭,顯得十分醒目,我好奇地爬到上頭觀望,結果裏面竟堆滿著沙石,看來是某次大水時遭水流淹沒所造成,不過在一旁還有一窪淺潭,在3月的枯水期並沒有完全乾涸,於是掛在石頭邊上的抽水馬達及水管顯然還有作用。
我繼續往上游走去,水流平緩的溪床顯得廣闊,而且在野花及雜草間到處可見各種奇岩怪石,包括鐵丸石及化石等等,要不是陽光耀眼炙熱,在那樣的溪床上漫遊其實是充滿趣味與驚奇的。在不遠的地方,溪床的上空有一條鋼索及水管橫越而過,那是靈山吊橋的舊址,而鋼索下方的溪床因為水流長期的沖漩,形成了一處較深的水域。抵達時,正好有一群青少年在那裡戲水野餐,年輕的生命全然不把陽光的炙熱與囂張放在眼裏,於是輕易地就濺起了嘩然的笑聲。
如果吊橋還在,與溪床的落差大約有4層樓高,因此不難想像,當年的斷橋事件是何等的驚險萬分。最終,所有的學童都能平安無事,那不但是一項奇蹟,也是一種冥冥之中的福報吧,因此佇立在吊橋遺址下方的溪床上,耳際除了那群青少年的歡然嬉鬧,我彷彿還聽見有驚呼與慘叫的聲音隨風而來。
一直很喜歡北山坑這個小山村,那是一種說不出理由的愛戀,因此在陽光一點也不溫柔的三月初春,我再次造訪當地,除了在北山坑溪畔看見土地公廟的氣派與聚落的殘破之外,我也在溪水嘩然中再一次重溫屬於當地的故事,那是屬於北山坑動人的一部份。
潘樵老師更多精彩的文學創作在:潘樵部落格http://tw.myblog.yahoo.com/pan369pan369/
Comments
廣告